两星期前,我在一个东北朋友的家里吃饺子,而且用东北的方式来吃,就是吃一点生蒜,然后吃一个饺子,其实这样吃挺爽的。
刚好他们有一个女佣,带着他家十岁的孩子,和大家一起吃。那孩子看到大人们都在吃生蒜,也想吃一点儿,他想试一试是怎样的滋味。但他的妈妈对他态度非常凶,不让他吃,一边说:“这个太辣,你不能吃!”一边冲他发脾气,甚至有一点要打他。
说真的,那生蒜也没那么辣。我发现当身体需要生蒜的时候,就不会觉得辣,吃够了以后就会开始觉得辣,非常奇妙。
朋友的女佣连续吃了五六颗生蒜,她一直没有允许自己的孩子碰生蒜。其实这个小孩儿只是好奇,他请求了三四次,但他妈妈每一次都不让他吃,他一直看着妈妈吃。这明显是违背了教育孩子的一个规律——孩子不怎么听大人的话,他只是模仿父母的行为。
当看到妈妈吃生蒜,他会想:“妈妈能吃,为什么我不能吃呢?”所以他会觉得他也可以吃。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道理。妈妈过于担心,不让孩子尝试,通常会让孩子感到糊涂,也会减低孩子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和自信心。
如果爸妈不阻碍他吃,孩子拿起生蒜咬一口,感到真的很辣,他不喜欢,他自然就会不想再吃了。
很多家长非常不喜欢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和习惯,总是要求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。但是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习惯的来源,90%甚至是100%是来自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。父母是怎么样的,孩子就会怎么样。孩子因为观察和跟随父母来学习行为,他们从不会听父母的话。
所以呢,如果想孩子做得好,父母先得做好自己,做一个好榜样,这是最简单的道理。如果孩子要跟随爸爸妈妈吃一些东西,甚至要抽烟,不能阻碍他。因为越阻碍他,他越会累积一种深层的渴望,然后等到爸妈注意不到的时候,他自己会偷偷地做。不如让孩子试,当他尝到了滋味,满足了好奇心,就不会在心里惦记了。
更重要的是,父母有责任做好自己,给孩子一个准确的行为示范。当孩子跟随准确的行为,并感受到准确行为带来的益处,建设性的价值观自然会建立起来。
评论
发表新评论